《琅琊榜》最終回觀後心得:天下,並不是任何一個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如果沒有人,又何來的天下?

p2271593524
彌月送禮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最近又重看了一遍《琅琊榜》,故事主要在描述當年大梁國不僅擁有一支十分驍勇善戰的赤焰軍,而身為皇長子的祁王又十分深受朝臣們的愛戴,眼看著本應是大梁國運幾近鼎盛的態勢,卻因為梁帝蕭選的善妒忌與多疑,最後不僅賜死了祁王,還誤信了小人讒言,誣陷赤焰軍為謀逆罪犯,讓這批為了守護梁國而拼死血戰沙場的赤焰軍,最後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下,一夕之間,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再也無人敢再提起這件事,直到後來,因為父親捨命相救而得以殘存下來的赤焰軍少帥林殊,早已面目全非的他,便化作人稱江左梅郎的梅長蘇,決心回到京城替死去的祁王、以及所有赤焰軍弟兄們洗刷冤屈。而在最後一集當中,當梁王被逼到不得不再次重審赤焰舊案時,在梁王面前,梅長蘇語重心長地一一指出梁王的錯誤:

首先是赤焰主帥林燮,在梁王尚未登基之前,林燮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冒死相救以保全他的性命之外,最終還確保了梁王得以坐穩王位,結果他卻因為林燮的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對此耿耿於懷,甚至因此埋下殺機,遠在帝都的君王原本就無法掌握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各種狀況,由第一線經驗豐富的將帥直接做判斷,又有什麼錯呢?結果卻被認為是擁兵自重…………

接著是祁王蕭景禹,由於為人正直、賢能,因此深受朝臣所敬重,結果卻因為功績卓越,而被認為是結黨徇私,再者,因為直言敢諫的性格,卻被認為是在忤逆、頂撞,比起那些只敢在背後說三道四,卻不願提出諫言的人來說,這麼做又有何不對?為何身為父親、貴為君王的蕭選,卻沒有這份雅量與識人之明,最後卻讓本應為一代賢王的祁王,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在牢籠裡,只留下了「父不知子,子不知父」這麼一句話,徒留遺憾…………

後來當靖王才剛繼位沒多久,邊關卻戰事告急,各路敵寇從四面八方來犯,但此時的大梁,朝中卻只剩下一堆老弱待退的武官,真正能夠帶兵出征的主帥根本不夠,這都是前朝梁王因為擔心朝臣功高震主所留下來的積弱局勢,可笑的是,最後願意、也有能力跳出來保家衛國的,卻都是當初前朝梁王口中的這群「亂臣賊子」們,實在是非常諷刺………….

我之所以非常喜歡這部古裝劇,除了是因為故事設定本身就非常具有吸引力,以及劇情編排緊湊而不拖拍,更重要的是整部劇中對於人物個性上的愛恨情仇,以及在謀事策略上的邏輯性與細膩度上都有相當不錯的精彩表現,種種細節上的用心,除了更能扣人心弦之外,也讓人在看完之後容易有許多的深刻感觸。

一個曾經盛極一時的泱泱大國,卻只因為一個君主的昏庸,而差點導致滅國之殃,何以至此?或許就如同結局中梅長蘇所指出的問題一樣,雖然梁王的妒忌與多疑,都是為了天下,不過他卻從沒搞懂,天下,並不是任何一個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如果沒有人,又何來的天下?結果梁王卻把天下和皇族至高無上的權勢與榮耀等個人慾望給混為一談,為了怕有人會威脅、或是企圖想奪走這份得來不易的權勢與榮耀,結果反倒殘殺了許多的忠臣賢良,到最後,當可用之人一一出走、甚至枉死,此時得到了這個天下,又有何意義?

或許這道理就如同職場上常講的「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梁王也曾告訴梅長蘇,不是自己生來就多疑、殘虐,而是當你坐上了這把龍椅,局勢,就會將你往這個「不得不」的方向推展,因此今天既然梁王會這麼做,改日既位之後的靖王肯定也會如此、也會變成一個任何人再也不認識的靖王,不過聽了梁王這番話,梅長蘇倒是相當不以為然,原因很簡單,既然靖王所認知的天下就是天下人的天下,又豈會如同梁王一樣,被個人私慾所蒙蔽,而讓身旁的小人、讒臣們有機可趁?

人們常說「凡事要以大局為重」,其實是因為若凡事皆能從客觀的大局面來做通盤思考,那麼有許多經常因為個人主觀思考所容易犯下無可挽回的決策失誤,頻率自然也就得以大幅減少,同時也能確保所得出的結論,通常都會是一個能夠賓主盡歡的好辦法,如此一來,不必要的紛爭與誤會自然也就不會如此頻繁的出現,才能夠在確保彼此共同目標一致的前提下,齊心協力去面對接下來的種種挑戰,讓內部的和諧與安定,成為每個團隊成員向外打拼、奮鬥的助力,而不是讓內部問題反倒成了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這除了是主事者應有的格局之外,同時也是每個團隊成員應有的職場觀念,覆巢之下無完卵,如果沒了團隊,又哪來的自我價值?輸了團隊,即便贏了自我又有什麼意義?共勉之,大家加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