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輪效應:A+企管大師7步驟打造成功飛輪,帶你從優秀邁向卓越 Turning the Flywheel:A Monograph to Accompany Good to Great(Jim Collins)》閱讀|讀書心得分享

image001
彌月送禮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為何要學會飛輪思考?

模仿是創新的捷徑,更是成功的第一步,與其盲目摸索,你更應該懂得透過模仿來快速學習並掌握成功關鍵,再將這些成功關鍵慢慢吸收內化、逐漸發展成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才能少走許多冤枉路、更快達到目的。

這就好比許多人在剛接觸籃球運動時,如果想學變向運球,就模仿 Allen Iverson,想學投籃,就模仿 Stephen Curry,想學低位單打,就模仿 Kobe Bryant,雖然在一開始還不熟練時,做起動作來的確會感到相當彆扭、甚至十分丟臉,然而,當你能夠逐漸習慣並從中掌握核心技巧後,不知不覺中,就能在球場上自然而然地用上這些技巧,成功帥上一波!我想,這應該是許多籃球愛好者們共同的必經之路吧 XD ~

不過模仿並不是終點,而是創新的開始,否則只是一昧地模仿而不創新,就會成了山寨、抄襲,而如果模仿只能模仿到外表皮毛,卻無法掌握內在精髓,那麼無論你模仿的再像,也不會到味、也無法真正成為屬於自己的武器,反倒成了四不像……

因此,為了讓模仿過程能夠更快速有效的掌握精髓,你就必須要有一套能夠幫助你「洞悉真相」的實用工具,而我認為這就是為何你得學會以「飛輪架構」來思考的最大理由所在,它不僅能夠讓你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成功關鍵,更能幫助你有效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成功模式。

什麼是飛輪效應?

而在學習飛輪思考之前,就得先了解什麼是「飛輪效應」?

你可以想像成當你試圖去推動一個巨大的輪子時,一開始,你得使盡全力才只能勉強讓輪子轉動,而當輪子順利轉動後就會產生重力並形成慣性,此時即便不用再花多大力氣,輪子也會自然而然地快速轉動。

這其實和騎單車是同樣的道理,一開始的起步往往最為費力,而當輪子順利轉動後,在重力和慣性的作用下,後續的騎行過程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甚至根本停不下來,這就是所謂的「飛輪效應」。

為什麼是飛輪?

至於飛輪式思考和傳統思考之間究竟有何差異?我認為傳統思考比較像是一次性任務,每次任務完成後,再「重新」開始下一個任務,也就是任務和任務之間大多都是彼此獨立的存在。

以賣場經營為例,比方為了增加收益,這期訂定的任務目標是想辦法吸引更多客流量,於是行銷團隊又會一如往常的去規劃一系列促銷活動,像是週年慶、換季促銷或是和某品牌合作的快閃活動(大多是以限定商品、限時優惠、限量供應等方式),等該期目標達成後,再去重新規劃、執行下一個專案任務,比方該如何讓更多明星商品、受歡迎的品牌商能夠進駐到賣場來。

而飛輪式思考則告訴我們,既然每個任務都有共同目標,那麼任務和任務之間就不應該是完全獨立的存在,只要能夠釐清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和因果關係,就能夠讓每一次任務所得到的成果獲得累積的效果,也就是一個任務的成果,將會讓下一個任務執行起來更加事半功倍。

比方當你透過種種行銷活動規劃,成功吸引大量且穩定的客流量,那麼這些客流量數字就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談判籌碼,讓你能夠去和更多品牌商談合作,而當你有了更多品牌商(尤其是熱門品牌)作為籌碼,又能進一步去和其他廠商做議價、收取更高的上架費,或是進一步爭取更多的折扣空間、壓低商品價格,而當你的商品價格能夠壓的更低、上架費收得更高,對於營收表現自然有所助益,而當營收提高,就能有更多資金舉辦更多行銷活動,當行銷活動越多樣、折扣優惠越誘人,回過頭來,又能吸引更多的客流量。

飛輪效應

就這樣環環相扣的正向循環,除了能夠形成自成一體的生態系統外,還會形成一股驅動力,讓每一步執行起來都會變的比上一步更輕鬆,這就是飛輪架構最大的特點和價值所在。

如果以投資的觀念來解釋,你可以想像成是單利和複利之間的差異,傳統思考就是單利的概念,而飛輪式思考則是複利。

所謂的單利,指的是每一期的利息都只以「本金」來做計算,公式如下:

FV=PV+(PV*rate*N)

其中 FV 為終值或未來值(Future Value),PV 為現值或初始金額(Present Value),rate 是利率或投報率,N 為期數。

比方當你投入了一筆  100,000 元資金做為 10 年的長期投資,每年可獲得 5% 報酬,以單利計算,第一年的本利和是:100,000+100,000*5%=105,000,第二年是:100,000+100,000*5%=105,000,第三年、第四年……一直到第十年皆以此類推,10 年到期後,這筆錢(FV)會變成:

100,000+(100,000*5%*10)=150,000

而複利指的則是每一期的利息都是以「前期的本利和」來做計算,假設以同樣的案例來做計算,第一年的本利和是:100,000+100,000*5%=105,000,第二年則是:105,000+105,000*5%=110,250,第三年、第四年……一直到第十年,皆以此類推,計算公式如下:

FV=PV*(1+rate)^N

10 年到期後,這筆錢就會變成:

100,000*(1+5%)^10=162,889.46

隋著時間越長,單利和複利之間的差異就越大,這就是股神巴菲特所講求的「雪球效應」,只要每年都將本金連同前一年所獲得的報酬重新投入,隨著時間過得越久,你所投入的本金就會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累積、成長,這樣的概念,就和「飛輪效應」如出一徹。

飛輪效應

若是再仔細比較兩種方式背後思維脈絡上的差異,又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其實還有兩個明顯不同之處:

首先,採用傳統的線性思考,比較像是每次都在期待某次任務執行後,就會帶來一次性的巨大收益,而飛輪式思考則在告訴你,每一個巨大收益(或應該說是成就或變革),都是透過一次次努力與成就的持續滾動、堆疊而成,因此,為達目的,你該想的不是如何才能一步登天?而是為了推動巨輪,你應該從何處先著手?

其次,由於傳統的線性思考大多都只強調單純的因果關係,也就是只著重「前因」及「後果」,卻忽略了形成因果關係之間最重要的中間過程邏輯與脈絡,殊不知,這其實才是最有價值的「答案」所在。

比方我們都知道一個賣場的客流量之所以高,就是因為他的產品特別便宜、商品選擇特別多樣,所以當你的績效不好,就會有人告訴你:「你的東西賣這麼貴誰要買啊?要賣便宜一點啊!」或是告訴你:「你賣的東西選擇性這麼少,誰會想進去逛啊?所以你要多進一些人氣商品啊!」

然而,多數賣場的客流量之所以無法有效提升,往往並非是不明白這些道理,只是在「如何才能讓產品特別便宜、選擇特別多樣」的「執行」環節上遇到了某種困難、不知該如何下手罷了!這就是傳統思考方式最常見的通病,每個人都能點出「大致上」的問題,卻始終沒人能夠給出「具體可執行」的解決辦法……

而飛輪式思考則能夠幫助你建構、描繪出起始到終點之間的「詳細地圖」,讓你不再只能不切實際的遙望著目標,而是能夠依循地圖指引,穩健踏實的一步步朝著巨大的夢想逐漸靠近。

如何架構出飛輪

至於飛輪該如何架構?書中一共提了七個步驟,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步:列出過往的成功清單

過去曾有哪些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當時做了什麼?

第二步:列出過往的失敗清單

過去曾有哪些失敗案例?這些案例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當時少做了什麼?或是因為什麼事情沒做好?

第三步:找出關鍵因素

從上述成功與失敗的清單中,條列出足以影響成敗的重要關鍵元素(也就是那些應該做、而且必須做好的事)

第四步:描繪模型

將上述條列的所有重要關鍵元素依照先後關係做排序,試著繪製出飛輪模型。

(先後關係的排序,主要是依據不同元素之間的影響程度多寡來做思考,比方有五個重要關鍵元素,分別為 ABCDE,A 的後面究竟應該是 B、C、D 或是 E?就看完成 A 之後「最」能夠讓哪個元素執行起來事半功倍?)

第五步:簡化關鍵元素

將所有關鍵元素簡化到四到六個以內,此步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太多過於類似的關鍵元素會讓模型變得太過複雜,不僅不利於聚焦重點,更會讓日後在擬訂相關執行細則時會變得太過冗長、繁瑣。

第六步:測試清單

將繪製完成的飛輪模型拿去套用在過往的成功與失敗案例,看看能否順利解釋這些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是否的確是出在飛輪架構的某個環節中。

第七步:以刺蝟原則來測試飛輪

所謂的刺蝟原則主要是由三個圓圈所組成:

你們對於什麼事業充滿熱情?
你們在哪方面能夠達到世界頂尖水準?
你們的經濟引擎靠什麼來驅動?

以刺蝟原則來測試飛輪,指的就是這三個圓圈的重合部分,是否和飛輪之間有所交集,簡言之,就是去思考以下三件事:

你們對於目前所做的這件事,是否真的有興趣?
你們所擁有的專業技術在做這件事情上是否具有優勢?
做這件事究竟能不能讓你們賺到錢?

總結:試著以飛輪架構來思考

上述七個步驟雖然看似簡單,然而當套用在實際個案時,難免還是會有許多困惑之處,比方不同關鍵元素該如何歸納、取捨?或是前後順序該如何排列?這些種種的不通順,都必須透過平時不斷的思考訓練,才能更加得心應手。

比方一個成功自媒體經營者的飛輪架構,可能會是:

飛輪效應

(有了更高的收入,就有更多資金能夠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有了更多的專業知識,除了能夠讓創作者有更多的議題能夠撰寫之外,還能透過學習到的影像編輯和內容排版技巧,讓內容閱讀起來更輕鬆、更舒適,有了這些優質的創作內容,就能夠吸引更多閱讀者的觀看,甚至吸引更多粉絲的追蹤訂閱,而有了更多人的關注,自然也能吸引到更多的廣告贊助邀約,而有了更多的贊助邀約,就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

一個高績效業務單位主管的飛輪架構,可能會是:

飛輪效應

(有了更高的獲利,就能給出更優渥的獎勵,有了更優渥的獎勵,就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優秀人才,有了這些優秀人才分擔業績壓力,主管就能夠有更多時間參與各式商務聚會以建立重要人脈網絡,有了更多的人脈網絡,就能獲得更多的訂單來源,有了更多的訂單來源,就能夠帶來更高的獲利)

當你試著以這樣的思維架構來看待不同個案時,你將會發現這對於你在理解「成功」這件事情上,不再只能知道表面的「成功原因」(比方他之所以能夠順利拿下標案,都是因為認識了某位實際擁有決定權的關鍵人物),而是能夠真正學會實際的「成功方法」(比方該怎麼做,才有機會認識這位實際擁有決定權的關鍵人物?),這才能夠讓你為了成功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能成為日後成功的基石,而不再只是孤注一擲的賭博籌碼。

要知道的是,成功,靠的不是一次決定性的勝負,而是一點一滴的累積,才能讓你的事業更長久,也才能夠真正拉近你與成功之間的距離,這就是飛輪式思考最大的價值所在,也是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的最大理由所在,以上心得分享,希望對各位都能夠有所幫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